双连杯是我国古代婚娶、结义、盟誓、祭祀以及解决纠纷等重要仪式上使用的礼仪器具,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与各类礼仪中。早期的双连杯源自古代葫芦文化,身是被剖为两片瓢的葫芦,后来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以及文化类型的差异,各地双连杯的造型与纹饰都不尽相同。它虽然称之为杯,但个体的外形差异较大,有桶状、壶状、瓶状、鼎状和盅状等,材质有石、竹、木、陶等。我国的台湾排湾族至今仍然保留了使用双连杯的习俗。

(一)台湾排湾族与古楚、越国的历史关联
双连杯属于出现时间较早的器具,自我国新石器时代起,就出现了由两器物相连为一体的生活用具,如河南郑州大河村仰韶文化彩陶合卺杯壶,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文化彩陶双连杯,这两件器物皆为泥质陶,双腹相连,成双成对,为双人共饮而使用的器皿。位于我国云南省西北山区的独龙族,也有与之用法相似的器具,但他们使用的是“双耳直筒杯”,其形制与台湾排湾族的木雕双连杯有较大的差别。
台湾排湾族双连杯是如何出现的呢?台湾排湾族是台湾少数民族的十六个族群之一,自称“Paiwan”,其人口是仅次于阿美族和泰雅族的第三大族群,主要分布于台湾岛南部。台湾少数民族是台湾省最早的居民。 在《太平寰宇记》中记载:“或曰楚灭越,越之子孙迁于闽,流落海上或居于澎湖”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灭越国是使百越人向台湾等海岛迁徙的主要原因。随着楚国的不断扩张,越来越多的楚人迁徙到了原来的越地,带去了先进的楚文化。由于楚族半华夏半“蛮夷”的双重血统及介乎东西南北之间的地域优势,有着极强的文化包容性,这不仅使楚文化能积极吸收蛮夷文化中的先进因素,迅速成为南中国最强大的国家,并成为对中国古代文明产生重大影响的文明之一,也使得楚文化更容易被同为“蛮、夷”的越人接受、吸收。也正是在“楚越相争”过程中,楚人与百越民族往来密切,或战或和,或结盟通婚。随着通婚而来的是两国婚俗、礼乐的交流,珍奇宝物的交换,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两国官方与民间的民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在在这种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中,古楚国的双连杯也被越人所模仿与借鉴,最终带到了台湾岛,并被当地原住民所保留与传承下来。从湖北荆门出土的战国中期的木雕彩凤双连杯与台湾排湾族双连杯的形制与功用等方面具有较多的相似性,也许这可以印证这两族之间可能存在着文化关联。
(二)形制上分析台湾排湾族双连杯与古楚国双连杯的联系
台湾排湾族的木雕双连杯上的纹饰丰富多样。此杯的雕饰是以蛇纹、人面纹以及鹿头图像为主,两杯中间由一长方形直柄相连,直柄双面正中央都对称地雕有两个精美细致的人面纹,中间夹有一条盘卷的百步蛇纹。此柄上的头像头型上宽下窄,头顶刻有三个角度不一的三角形纹样,五官明显,嘴型微张;杯体的两侧各有一握柄可供执持,且两握柄末端都雕刻有非常精巧可爱的立体鹿头。
古楚的木雕彩凤双连杯纹饰是以凤为主体,其造型为一只展翅欲翔的凤凰负双杯状,凤凰翅膀两侧并列两个相连的竹制圆筒杯,高度与直径相等。两杯内壁近底部的中间相连处有一圆孔使两杯得以相通,倒入的酒水便可在两杯之间随意流动,以至于两杯筒内部的水位始终保持着平行。两杯外侧的前壁刻有凤鸟的双翼,两杯前端间隙嵌一木雕凤凰,其凤头微昂且挺胸而立,凤口衔一小圆珠,珠为黑漆底,绘有红黄相套的圆圈纹;两杯后端间隙粘嵌一木雕且呈中轴对称的凤凰尾翼,凤尾微微上翘,伸展为柄;两杯侧后部各有一开屏形凤足以使双连杯放置时稳定,并与凤首相照应;杯底外侧两脚均以幼凤充任,此幼凤双翅上展,双足蜷曲,作飞翔状,形似孔雀开屏,其与负杯凤凰的双腿共同构成全器的四足。
古楚国的木雕彩凤双连杯是中原文化与楚地巫风相结合而诞生的礼仪用器,是东周时期合卺杯中的一朵奇葩,堪称中国古代酒器中的瑰宝奇珍。台湾排湾族的木雕双连杯是著名的手工艺品之一,排湾语为“Ragal”。这两种双连杯都属于木质工艺品,形制都是由两个杯子组成,杯身及手柄都雕刻有图腾纹饰。这些图腾纹饰都突出地表现了各自特有的神话传说、审美情趣以及图腾崇拜的心理。二者的功用相近,都是用于饮酒的器具,并且都把用“双连杯”饮酒视为吉祥,多用于欢宴节庆、岁时祭奠、部落媾和等场合以及作为婚姻中的合卺礼仪用器。两种“双连杯”的使用方法也大致相同,都需要两人密切配合并同时饮用。
(三) 结语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历史上战乱频繁,使得各族之间相互迁徙,从而也导致了各部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历史上台湾少数民族部分来自大陆,在文化上间接地受到大陆古代风俗的影响,这在各种传统器具的形制及装饰上都有所反映。台湾排湾族的木雕双连杯与古楚国的木雕彩凤双连杯,前者是工艺传承的产物,后者则是古代风俗遗存的产物。两者具有相同的功用及相同的使用方法,追溯之前的文化脉络,共同反映出华夏上古民俗,二者的内在相似性是文化基因造成的结果。
马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