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台缘深,文物为证。《厦大文物说闽台》专栏将以一系列厦门大学馆藏文物为线索,客观呈现一段两岸共同的历史。这些器物,是两岸人民共同开拓、比邻而居、密切往来的直接实物见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静默却坚实的物证,梳理闽台之间悠久而深厚的同源脉络,并从中读懂两岸之间无法割裂的文化根脉与历史连结。
编者语:当时光手握刻刀,在金玉上凿刻信仰;当岁月指捻针线,于华袍里缝缀相思,博物馆里沉睡千年的文物,透过这些古老的纹饰,诉说文明的故事。它们或是青铜上狞厉的饕餮,或是釉彩里缠绕的宝莲,又或是织锦中腾跃的金龙。它们曾装点王侯的宴饮,见证百姓的悲喜,曾在祭祀的香火里、在婚嫁的红妆中,默默守护这人间烟火。为深入解读中国传统纹饰的华美与奥秘,我们推出“纹韵”系列文章,从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上万件藏品中,精选15件代表性文物,...
厦大文物说闽台|“锛”赴山海,“斧”甲一方:新石器时代的硬核
闽台缘深,文物为证。《厦大文物说闽台》专栏今日正式与读者见面。本专栏将以一系列厦门大学馆藏文物为线索,客观呈现一段两岸共同的历史。这些器物,是两岸人民共同开拓、比邻而居、密切往来的直接实物见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静默却坚实的物证,梳理闽台之间悠久而深厚的同源脉络,并从中读懂两岸之间无法割裂的文化根脉与历史连结。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第一展厅几件看似朴拙的石器安静陈列除了常见的石斧还有一种“骨骼清奇”的家伙—...
10月13日,档案文博沙龙聚焦学术前沿发展,特邀厦门大学信息学院张俊松教授,作“传统书法艺术的智能化保护与传承”主题讲座,为传统书法艺术的传承注入科技新动能,助力与会老师拓展智能化保护思维,并进一步明晰数字化赋能文博事业的实践路径。档案馆/文博管理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学习。 张教授首先阐述了书法数字化与智能化的研究意义,指出其在电脑字库构建、个性化字库开发与书法教育革新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林翀鹤 《临米芾〈诏使帖〉行书四屏联轴》 清代 纸本 释文:朝廷遣诏使,未离国门。诸监司纵横遣官,每司两三辈。交驰,体访按察,(将迎)旁午,诏使未尝到而郡县已不胜扰矣。未晓此岂朝廷德意?民之利病,州县利害。恬不恤,而点捡身物簿书,是何用(闲)事?君董文敏临米南宫书,视临米书,唐人绝诗为精。 款题:“渊波老兄雅鉴。乙夘秋,祐安,林翀鹤。” 钤印:“林翀鹤”“一朴山人”朱文印 来源:人类博物馆
伊秉绶(款) 《行书轴》清代纸本释文:春来无计解愁城,曳杖汀洲恣野情,夹道深篁悦鸟性,沿溪浅水觉渔行,偶从释子谈空色,还向田翁较雨晴。自引机心浑忘却,沙鸥点点不须惊。款题:“伊秉绶”钤印:“臣伊秉绶”白文印,“默庵”朱文印来源:人类博物馆
王文治(款) 《行书轴》清代纸本释文:最宜风定后,无碍月明高。况到秋声里,鸣蝉处处号。秋风吹不去,又为此勾留。好句看东壁,花前倒甕头。草圣古谁匹,春虹饮涧闻。至今余墨汁,时一起烟云。款题:“丹徒,王文治”钤印:“王文治印”“曾经沧海”白文印来源:人类博物馆王文治(1730-1802),字禹卿,号梦楼,江苏镇江人。清代著名书法家、诗人,与刘墉、翁方纲、梁同书并称“清四大家”。王文治的书法在继承董其昌风格的基础上,融入了二王(...
钱松喦 《春风万世图》现代纸本设色款题:“春风万世。恭祝厦门大学校庆之喜,暨陈嘉庚先生纪念堂开放。八十六叟,钱松喦写。”钤印:“钱”朱文印,“松喦”“生命不息”白文印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
朱屺瞻 《松石图》现代纸本水墨款题:“陈嘉庚纪念堂誌念,壬戌秋月,朱屺瞻。”钤印:“朱屺瞻”“年九十一作”白文印来源:厦门大学档案馆朱屺瞻(1892-1996),江苏太仓人。擅山水、花卉,尤精兰、竹、石。早年学习传统中国画,后融合西方印象派技法,形成独特的“浑厚质朴”风格。其创作继承传统,融合中西,强调主观感受,用笔大胆率真,用墨酣畅淋漓,以笔墨雄劲、气势磅礴著称。此作布局精妙,松与石彼此呼应,在传统水墨中融入西方绘画的光影与构图,...
佚名 《仿仇英六十侍女图》清代绢本设色释文(部分): 昭君:高抱琵琶阵冷风,淋漓衫袖湿啼红;安边重用和亲记,驾驭英雄已不同。 杨贵妃:欲与君王共辇还,马嵬路狭转头难;早知怨月思萌蘖,悔不当时乞赐环。 西施:西施昔日浣纱津,石上青苔思杀人;一去苏台不复返,岸边桃李为谁春。
联系方式:2188537、2182474 邮箱:wenbo@xmu.edu.cn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邮编:361005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