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玉文化总览——玉石“华丽”转型之路

时间:2018-03-28 09:33   点击::次 【我要打印】【关闭

                 

溯源:由石器到原始宗教祭祀


  

      追溯玉石之源,可以说到那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正如其名,当时人们的主要生产工具皆为石制。在使用石器的过程当中,人们发现有一种石头,不论是色泽、纹理,还是质地、硬度和韧性上,皆与普通石头有所不同,并且格外漂亮。正所谓“爱美之心,亘古不变”,古人类也当了一回颜控。他们因为无法解释“玉”的美丽,便认为其中藏着神灵,于是将玉与石头分离,并将玉当作可以通灵的神器,进行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


图中石斧与玉斧形制上的相似,可体现“玉石分离”的过程)


原始宗教:祭器与巫酋之争

      在原始宗教祭祀礼仪中,“神-玉-巫”为基本线索。在红山文化时代,掌握玉的巫觋,既是神的化身,也是现实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诸位请看下图,左边两张图片的纹饰,形似人脸,被叫做人面纹,这种纹饰是巫的形象符号,而这样的玉在当时,也只为巫所拥有,巫觋在当时的社会里,是玉器的最大占有者。


商周时代:“无玉不成礼”

    虽说在巫酋之争中,巫的地位被酋长取代,但玉的神性意义并没有下降,仅是走下神坛,转而便成为“礼玉制度”的化身。商周时期早期的国家产生,统治者由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欲将宗教与政治结合在一起。而玉由于此前的神性地位,便成为了统治者“大展宏图”的最好载体。



《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青圭礼东方,赤璋礼南方,白琥礼西方,玄璜礼北方。圭璧以祀日月星辰,璋射以祀山川。”上述文字中,以“王”字作为部首的文字皆为玉器之名。



《说文·玉部》收有139个字,加上“珏”部及所辖2字,共141字。其中有些字指玉的声音、光彩以及各种玉石、玉器之名;有些字反映了玉的用途:丧葬与祭祀、会盟、军事、外交或用于配饰。



玉被用于祭祀天地、日月星辰、山河社稷,每个方位对应的玉礼器不尽相同,具有严格的规定。且其祭祀的方位与其形制也有一些关系。古人对于“天地”的认知为“天圆地方”,诸君且看下图,玉璧呈圆环形,玉琮则呈现外方内圆的形态。古人的想象力亦可从此处得到体现。我们常说的“诗三百”中,亦有三十余篇和玉文化有关,玉在商周社会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礼崩乐坏:君子如玉

    春秋战国时期,一位十分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对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甚至不吝惜词语而赋予玉“七德”、“九德”、甚至“十德”的含义,认为玉的质地、光泽、硬度、纹理、音色皆体现了仁、义、礼、智、信、洁的美德,所以主张“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此前,人们常借“玉”象征、比附神灵与礼仪,这种习惯促使了“君子比德于玉”理念的形成。玉文化在原先宗教、政治意义的基础上,又增添了道德的内涵。

 

 


玉的代名词,从“神秘”、“神灵”,到“礼玉”、“等级”、到“君子”,玉文化历史悠久。直至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当代,其“象”、“脉”仍在。因此,玉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之一。即使现代社会,玉石制品原有的神性及其所代表的意志被弱化,成为一种普遍的时尚消费品,但它的经典性亦被重新诠释,逐渐成为大众寻求自我价值与存在意义的文化符号。

 

 

参考文献:

[1]朱怡芳文化密码:中国玉文化传统研究[J].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2010(2):114-118.

[2] 杨伯达中国史前玉文化板块论[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4):6-24.

[3] 张丽《说文解字》玉部字显示的古代玉文化意识[J].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7(4):113-117.

[4] 李婵徐传武《诗经》中的玉文化[J]. 东岳论丛, 2011, 32(3):126-128.

[5] 傅才武石头崇拜与中华玉文化的形成[J]. 江汉学术, 2003, 22(4):42-47.

文 | 黄诗怡

部分图片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