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之窗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博之窗

展览小课堂|什么是"劣币驱逐良币"?

16世纪,英国财政大臣托马斯·格雷欣(Thomas Gresham,1519-1579)提出了“劣币驱逐良币”法则,指出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良币)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劣币)反而充斥市场。

策展人说 | 秦半两、汉五铢——中国铜钱的奠基石

在上一期的“策展人说”栏目中,我们带领大家回到了那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春秋战国时期,让大家了解了先秦货币的四大体系。时间来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一统六国,诞生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国家。秦三世而亡,随后是长达四百余年的两汉王朝。秦汉时期可以说为整个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奠定了基础。在货币流通领域,秦半两和汉五铢也成为了中国铜钱的奠基石。

国庆特稿:这一天,他见证了新中国诞生

七十五年前的今天,毛泽东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升国旗,奏国歌,鸣礼炮,检阅三军。这是一个伟大的开端,从此,一个伟大的国家和几亿伟大的人民,站起来了。这天,陈嘉庚先生受邀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以满腔赤子真情见证新中国的诞生。

展览小课堂 | “钱”为什么又称“泉”?

在漫长的中国货币史上,“钱”曾有许多称谓,如布、刀、化、泉、榆荚、孔方兄、阿堵物等等,其中“泉”是流传最广、持续最久的别称。本期展览小课堂将向大家解释说明的是:古代铜钱为什么会称“泉”?铜钱为什么称“泉”首先是字音上相通。泉,古音与“钱”通,因有财似源泉滚滚而来的说法,故自战国时起,便有人称钱为“泉”。《周礼·地官·泉府》贾公彦疏:“泉与钱,今古异名。”其次是由铜钱的外形演绎而来。秦始皇一统六国...

策展人说 | 布刀圜楚:先秦货币的“四大金刚”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致使人口增长、城市扩大、商贸增加。《战国策·赵策三》有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经济有了飞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铜铸币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也就是我们本期“策展人说”要隆重介绍的先秦货币“四大金刚”:布币、刀币、圜钱、楚币。布 币布币由铲形农具钱、镈演变而来。《诗经·周颂·臣工》中记载:“命我众人,庤乃...

策展人说 | 布刀圜楚:先秦货币的“四大金刚”

币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大幅度提高,致使人口增长、城市扩大、商贸增加。《战国策·赵策三》有载:“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货币经济有了飞跃式发展,逐步形成了以铜铸币为主的四大货币体系,也就是我们本期“策展人说”要隆重介绍的先秦货币“四大金刚”:布币、刀币、圜钱、楚币。

策展人说|力走天涯货贝通

在传统的认知里,中国的货币史是从海贝开始书写的。本期“策展人说”将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是: 贝币究竟是不是中国最早的货币?

展览小课堂|钱币VS货币

在沧浪濯金——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馆藏货币展中,钱币与货币是展览涉及的两个主要概念。许多观众在参观时会简单地将“货币”等同于“钱币”,在本期“展览小课堂”中,我们将从学科角度,区分、界定钱币与货币,钱币学与货币学在概念上的异同。

新华社文化中国行丨厦大人类博物馆:一方有段石锛 两岸万年光景

今年7月,新华社《文化中国行》栏目以《厦大人类博物馆:一方有段石锛 两岸万年光景》为题,对厦大人类博物馆进行了报道。通过厦大学生讲解员的视角,展示了以有段石锛、高山族泰雅人贝珠衣为代表的馆藏台湾地区文物,让更多观众感受厦大人类博物馆的独特魅力,感悟两岸历史文化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