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博物馆里的中国传统色 | 茄皮紫·塞上燕脂凝夜紫

时间:2024-01-26 12:23   点击::次 【我要打印】【关闭


自战国时起,紫色的服饰与用具就是皇权贵胄的象征,《韩非子》中便有“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的记述。在陶器上,人们对紫釉的应用最早可见于唐三彩陶,在瓷器中则始于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北宋钧瓷。钧窑窑变出的紫釉多为玫瑰紫和葡萄紫,绮丽烂漫,宛如浩瀚星宇,梦幻而神秘。而在所有紫色系釉器中,最为纯粹且深邃的茄皮紫釉为尊


真正的茄皮紫釉直至明代弘治年间才被烧制出来。茄皮紫釉自从现世以来便是皇家专供,主要用于宫廷祭祀。根据清代礼制规定,茄皮紫釉器在康雍两朝都是专用于天坛祭天的礼器,直到乾隆十二年礼制改革,才将祭礼器的茄皮紫釉改为霁蓝釉。





茄皮紫釉,又名“毡泡青釉”。《南窑笔记》中记载:“铅粉、石末,入青料则成紫色”,是一种主要以氧化锰为呈色剂,辅以微量钴、铁等元素的高温釉,因原料比例的不同和窑温的细微差别,烧制成的紫色有深浅之分,深者如熟透的黑紫色茄皮,浅者则似半熟的淡紫色茄皮。


人类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清茄皮紫釉兽耳扁瓶,色泽浓紫近墨,属于更为难得的深紫色系。扁瓶高约33厘米,口沿外撇呈六角形,束颈、溜肩,腹部内收,底足微外撇,肩部饰左右对称兽吞式双耳。器形端庄典雅,器身光素不饰雕纹,通体施茄皮紫釉,釉质莹润肥厚,釉色浓稠绮丽,色泽乌亮泛紫,尽显华贵雍容。茄皮紫釉器多为官窑制品,因其工艺复杂,极难烧制,传世量甚少,因而十分名贵。




文稿:孙   雯

海报:汪之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