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本是指色如宝石蓝的珐琅釉色,后被用来指代“铜胎掐丝珐琅”工艺品。这是一种将陶瓷与金属铜相结合的特种金属工艺技术,在明朝景泰年间臻至巅峰,它不但是“燕京八绝”之一,更是我国的国粹。
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珍藏的这件明铜胎掐丝珐琅缠枝莲纹碗,高8.8厘米,口径19.8厘米,是林惠祥先生于1956年10月在北京购入的。此碗直口,平底,弧腹微斜,通体以紫铜为胎,内外皆用细扁铜丝铆焊出繁复华丽的图案和花纹,在花纹内加填各种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最后磨光成器。这件景泰蓝碗内外皆施蓝色珐琅釉,腹部以天蓝色为地,外壁饰红、黄、白三色缠枝莲纹,内壁饰狮滚绣球图,由两只太狮与一只少狮组成,碗口及碗心处以白色为地,口沿内外饰一圈花卉纹,碗心以龟背锦纹为饰。此器造型端庄大方,纹饰繁密华丽,做工细致精巧,寓意吉庆祥瑞。全器共用了蓝、白、红、黄、紫、青、绿、黑等十余色釉料,釉色饱满妍丽,可谓是明朝所做掐丝珐琅器中的上品。
景泰蓝源起于西域,据传是元代忽必烈西征时,从西亚、阿拉伯一带传入中国的,最初被称作“大食窑器”或“佛郎嵌”。因其有着黄金、宝石般的尊贵华丽,又因其制作工艺复杂、生产成本高,几百年来一直由皇家垄断,民间难得一见,直到清朝末年,景泰蓝技艺才流入民间。在景泰蓝的制作工艺中,不但包含青铜、瓷器、珐琅等工艺,同时还采用了传统绘画和雕刻手段,集美术、工艺、雕刻、镶嵌、玻璃熔炼、冶金等专业技术为一体,是中国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因景泰蓝蕴含着鲜明的中华民族风格和深刻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在2006年被列为我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稿:孙 雯
排版:陈 奥
海报:马天怡
厦门大学档案馆 /文博管理中心出品
人划线
上一篇:科普进校园|春夏秋冬 四时有趣——文博管理中心走进演武小学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下一篇:全国科普日│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文博管理中心科普活动精彩纷呈
联系方式:2188537、2182474 邮箱:wenbo@xmu.edu.cn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南路422号邮编:361005 备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