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玉石文化 | 改步改玉——玉组佩的行走之道

时间:2018-09-26 15:10   点击::次 【我要打印】【关闭

                                                       风 玉


  在节奏渐快,浮躁疲累的现代生活中,有一句话,常常使小编感到宽慰。它出自《等风来》这部电影:“当站在人生的悬崖边时,不要向前冲,要做的或许只是静静的,等风来。”


风铃声动,便知风来。

说起风铃,不知诸位看官可还记得大明湖畔的“玉组佩”?请看下图,风铃与组玉佩,是否在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除了形态相似外,上边的饰物相撞,一样都能发出好听的声音。其实,风铃与玉之间,缘分可不浅。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风铃,早在唐朝就出现了。


据说,唐睿宗的儿子岐王,喜欢音律,曾在王宫的竹林里悬挂了许多碎玉片子,夜夜聆听风吹玉振的声音。这样的风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风玉

歧王宫中于竹林内悬碎玉片子,每夜闻玉片子相触之声,即知有风,号为占风铎。

——《开元天宝遗事》


改步改玉


若各位还记得柳生上朝之路的“有声有色”,与“左宫羽,右徵角”的标配,便可知,要使玉发出锵鸣之声,不仅组佩本身需规范讲究,佩玉君子行走也应端庄文雅。这是玉组佩“以玉比德”的功能。

      事实上,除了上朝之路,玉组佩在庄严的宗庙祭祀场合中,也有其行走之道,如图所示:

请大家一边想象“庙中齐齐”的场景,一边随我一起从左往右看。


当代表祖先接受后世子孙祭拜的“尸”(为生人扮演)行走时,天子与诸侯迈出的脚要在另一只脚留下足印的一半之处,可见行走得十分缓慢;大夫的足印是一个挨着前一个;行走时,步子间就可以留下一个足印的距离了。


诸位不妨试着将自己平常行走的节奏与之匹配,在快节奏生活里的我们,定难以想象此种步法。虽说“缓慢”便更显尊重与庄严,可按照这么慢的节奏,得走到猴年马月?

上图为晋侯夫人规格的玉组佩

其上共有二百零四块玉石



其实,“慢”自有它的道理。身份越尊贵的人,佩戴的组佩就越长越复杂为了保持君子的风范,迈出的步子就得越小,走得就越慢。步履徐缓正表现出高贵身分的端庄。


正因如此,当时的人们有一种“改步改玉”的思想:人们希望通过改变自己步履的疾徐长短,以取改变佩玉和身分贵贱的意义,让自己慢下来。




听己佩鸣,使玉声与行步相中适。

——《礼记·玉藻》


“改步改玉”为组玉佩的另一功能之一。实际上同时包含着它的礼仪性意义——表示身分,以及功能性作用——节步。

《如果国宝会说话》中曾这样形容图中的玉组佩:“人们把见到和想象到的生命,浓缩成玉片。它们入海、通天,慢慢汇聚在同一个地方,汇聚到一个人的身体上……当时的人们认为,把一个世界穿戴在身上,让亿万年生命的玉,与数十年生命的人,将彼此的生命互相给予,就是人对天地万物之爱的表达。


佩戴玉组佩正是把世界的美好,戴在身上。

如今,我们正处在一个倡导人人平等,向往自由的新时代,过去森严的等级制度早已荡然无存,但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的当下,偶尔,我们也要做自己内心的君子,让自己适当慢下来,想象自己如古人一般,戴着玉组佩,一路欣赏风景,时而谈笑风生,静静等风来。


对美与好的向往,不就是从让自己慢下来开始吗?


参考文献:

孙机. 周代的组玉佩[J]. 文物, 1998(4):4-14.

张睿祥, 欧秀花, 刘潮,等. 周代组玉佩形制嬗变的初步研究[J]. 四川文物, 2015(5):63-73.



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官网

山西博物馆官网

责任编辑 | 黄诗怡、林泳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