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主简介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本馆概况 >> 馆主简介

高校创办博物馆第一人——林惠祥先生

时间:2024-01-03 17:15   点击::次 【我要打印】【关闭


林惠祥(1901~1958 福建晋江

林惠祥教授是我国著名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考古学家、民俗学家。又名圣麟、 石仁、淡墨,原籍福建省晋江县。他自幼求知欲就很强,学习极为刻苦,十五岁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毕于东派学堂。在进入教会办青年中学后,由于家贫和授课进度太慢,遂决意退学在家潜心自修。[1]


民国10年,陈嘉庚先生创办厦门大学,林惠祥教授进入厦门大学文科社会学系学习。民国14年他在社会学系毕业,是厦门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当时在学校毕业生名录中列首名,文科只有他一人毕业。在厦门大学预科任教一年后,他赴菲律宾留学,跟从美国导师拜耳教授进行人类学的研究。一年后取得菲律宾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后回国。民国18年,受中央研究院委托,林惠祥教授化名林石仁,到日据下的台湾调查台北圆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和高山族文化遗俗,后写成《台湾番族之原始文化》一书,为国内系统调查研究台湾高山族第一人。


民国19年秋,他回到母校厦门大学担任历史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民国23年,林惠祥教授在厦门大学西侧顶澳仔住家二楼,创办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筹备处,成为中国第一家人类学专科博物馆。民国24年,他再次冒险到台湾高山族聚居地区调查,又带回一批高山族文物,并将两次到台湾调查所搜集的文物,陈列于校中人类博物馆。民国19~26年,他专注于人类学专著的写作和出版,其中《文化人类学》一书,对人类学总论、略史以及物质文化、社会组织、宗教艺术、语言文字等,都有精辟的论述;对于中国原始社会组织、婚姻制度等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的《中国民族史》,对中华民族的来源、历史发展、分类系统等问题,颇多创见。此外,他还先后出版《民俗学》《世界人种志》《神话论》等专著,为奠定中国研究人类学有关分科基础作出重要贡献。[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林惠祥教授任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51年,他将一生辛勤搜罗和积存的文物、图书数千号(每号一件至数十件不等)全部捐献给厦门大学,并建议设立人类博物馆。时任厦大校长的王亚南欣然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呈报上级有关部门,1951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成立人类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徐悲鸿先生特意为博物馆书写了馆名。博物馆成立后,他日以继夜、废寝忘食,不但亲自参加收集、陈列文物工作,还动手塑值模型,书写说明,并亲自接待观众,热情讲解。[3]


1956年,林惠祥教授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病症,仍带病工作,白天到人类博物馆上班,晚上坚持撰写书稿论文。1958年,还把自己仅有的1幢楼房捐赠给厦门大学。


1958213日凌晨林惠祥教授因突发脑溢血不幸病逝,骨灰埋放在厦门大学校内。

林惠祥教授终其一生都在为中国人类学的形成与发展做着坚苦而卓越的贡献。无论是在面对敌人的抢眼时毫无惧色地保护下珍贵的人类学资料,还是毫无保留地将一生所积累的所有文献捐献给厦门大学。这些历史将被厦门大学的学子们永远铭记,这些珍宝将会在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里永恒地闪耀着光芒!




[1]“上下而求索”林惠祥教授及其人类学研究.陈国强.《读书》,198307.

[2]同上

[3]同上


参考文献

[1] “上下而求索”林惠祥教授及其人类学研究.陈国强.《读书》,198307.

[2] 博物馆的民族志书写——以林惠祥的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1953—1966年)为例.尹凯.《北京民俗论丛》,201400.

[3] 林惠祥的人类学贡献——纪念乡前辈林教授逝世四十周年.李亦园.《东南学术》,199805.

[4] 林惠祥同志对人类学、考古学的贡献.《考古学报》,195803.